在刚刚落幕的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中,中国跳水“梦之队”以绝对优势包揽全部四个参赛项目的金牌,延续了在该领域的统治地位,其中15岁小将全红婵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全场,再现东京奥运会令世界惊叹的“水花消失术”,而老将王宗源则实现男子3米板三连冠壮举,展现了中国跳水“老带新”传承的强大生命力。
全红婵完美一跳获裁判满分
女子10米台决赛成为当晚焦点,全红婵在第二跳407C(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)动作中,从起跳到入水全程零瑕疵,七名裁判一致打出10分满分,这一跳获得96分的单轮最高分,现场解说激动表示:“入水时几乎看不到水花,就像一根针垂直扎进水里!”最终她以458.20的总分夺冠,领先第二名英国选手近60分,赛后全红婵坦言:“赛前教练让我把训练当比赛,把比赛当训练,今天我只是把平时练的表现出来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全红婵在难度系数3.3的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动作上取得突破——这个曾在东京奥运会预赛失误的动作,本次以89.10分的高分完成,技术分析显示,她通过调整起跳高度和转体节奏,将入水角度控制在近乎垂直的88度,较去年优化了2.3度,国家队教练组透露,过去半年针对她的核心力量进行了超过2000次的陆上模拟训练。

王宗源创三连冠历史 伤病中显担当
男子3米板赛场,26岁的王宗源带伤出战,半决赛中他因腰部旧伤复发请求医疗暂停,但决赛仍以572.90分力压英国名将拉夫尔,这是王宗源自2019年以来在该项目的世锦赛三连冠,也让他追平了前辈熊倪的纪录,比赛中他第六跳109C(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)拿到106.40分,难度系数高达3.8,解说员评价:“这一跳是勇气与技术的双重胜利。”
队医透露,王宗源赛前打了封闭针,赛后需立即接受冰敷治疗,这位老将却笑称:“跳水运动员谁没点伤病?站在跳板上就只想着动作要领。”他的坚持感染了年轻队员,18岁的队友郑九源在首次世锦赛之旅中获得铜牌,赛后直言:“源哥教我用呼吸控制疼痛,这种经验比奖牌更珍贵。”
双人项目展现“中国精度”
在双人项目中,中国组合的同步性成为制胜法宝,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,张家齐/掌敏洁五轮动作共获得28个同步分满分(10分),其中301B(反身翻腾半周屈体)动作两人入水时间差仅为0.01秒,最终以352.14分夺冠,技术团队介绍,这对组合每天要进行超过6小时的镜像训练,甚至通过水下传感器监测细微动作差异。
男子双人3米板则上演惊险逆转,曹缘/谢思埸在第四跳5156B(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)出现小失误后,及时调整最后两跳,尤其以全场最高难度109C完美收尾,俄罗斯教练组赛后感叹:“中国选手的应变能力像计算机程序,失误后能立即切换到最佳状态。”

科技赋能训练 细节铸就优势
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透露,本次备战启用了多项科技手段,通过3D运动捕捉系统,运动员每个动作可生成2000多组数据;人工智能系统“深水”能预测0.1秒内的动作偏差并给出修正建议,新建的“压力跳水舱”可模拟比赛现场声光干扰,帮助队员抗压训练。
国际泳联技术代表马克评价:“中国队的优势不仅在于天赋,更在于将每个细节都转化为可量化的训练指标。”此次比赛数据显示,中国选手平均入水水花面积比其他国家选手小47%,空中姿态调整速度快0.3秒。
新生代崛起 巴黎周期现雏形
本届赛事中国队的奖牌获得者中,00后选手占比达75%,除全红婵外,14岁的黄建杰在混双10米台摘金BT运动官网,成为世锦赛史上最年轻的跳水冠军,教练组表示,新生代选手普遍采用“难度前置”训练法,在发育期前掌握高难度动作,以应对身体变化带来的技术调整。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各国纷纷加大投入,英国队引入生物力学专家优化起跳技术,墨西哥选手则苦练409C(向内翻腾四周半抱膝)等超高难度动作,周继红坦言:“对手进步速度超出预期,我们必须保持危机感。”据悉,国家队已启动“破极限计划”,重点突破男子10米台等相对薄弱项目。
这场世锦赛的辉煌战绩,再次证明中国跳水在技术传承与创新上的双重优势,当全红婵和王宗源共同站在领奖台上时,新老两代运动员的微笑,或许正是这支“梦之队”长盛不衰的最佳注解。